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最近看的一些電影和電視劇

因為我這個禮拜除了看電視之外一事無成,我就來紀錄一下最近看了什麼,比較有印象的。

  • 在飛機上看了三部電影:Now You See Me (2013), Rio (2011), Pleasantville (1998)。前兩部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典型的好萊塢電影,感官刺激,看完就忘了。比較有印象的是第三部,比較有趣,但它宣揚的道德觀不符合我自己的道德觀。
  • Amour: 去年得奧斯卡外語片奬的電影,演一對八十幾歲的夫妻,老婆中風癱瘓,老公照顧她,最後把她用枕頭悶死。導演拍攝的手法還挺新鮮(雖然很像典型法國Nouveau Vague的風格),只是,最後老公用枕頭把老婆悶死這段,我無法認同。我承認,我是一個觀念很保守的人。
  • HGTV: 大概有整整兩天吧,我猛看HGTV,一個播得全部都是跟買賣房子有關的電視頻道。我看了這些節目的心得是,美國人真是不要臉地被寵壞了。“這個房間太小了,能夠叫做臥室嗎?最多只能當工作室。“ 搞屁,他們應該去看看日本的全能住宅改造王。美國人一個“正常“的臥室或許就可以當五個日本人的家!但我還滿喜歡The Property Brothers,兄弟兩的氣質很好。查了一下,原來他們是加拿大人。哈,開玩笑的... FBI,請你們不要在意。
  • 半澤直樹:在台灣被“加倍奉還“的各種諧音廣告詞轟炸了好幾個月後,終於和爸爸媽媽看了這部日劇。半澤正面還擊“不公正“,兇狠又流利地說一些我不可能說的話,讓我覺得很爽,但影響我最深的是半澤的同期,長得有點像蝙蝠又有點像亞洲版咕嚕的近藤這個角色。因為他懦弱及精神分裂的個性簡直和我一樣,所以他的鼓起勇氣面對惡勢力也給了我很大的啓發,讓我也想吼一吼。話說,那黑墨水滴滿整個螢幕的畫面真令人感到不安。

寒冷、無所事事的一個禮拜

自從12/7回到美國後,已經過了整整八天了(今天是第九天),我卻什麼也沒幹,整天都在看電視、玩平板電腦、發呆、吃東西、睡覺,好浪費時間。就算沒工作,我在台灣總是這麼忙,為什麼一來到美國就馬上變成這樣?排除很多其他原因,我感受最深的是“溫度“。

過去這一年多來一直住在屬於亞熱帶的台灣,就算去玩那陣子去的也是東南亞,基本上已經忘記寒冷是什麼,直到去了日本才想起來。但美國的寒冷又跟日本不一樣,因為它沒有城市與人的溫暖,是一種赤裸裸的、能讓人感受到大自然力量的純粹的冷。整個地方都是冷的,你去哪裡都一樣,就連家裡也是冷的(主要是因為我們暖氣只設華氏62~64度),讓人感到虛弱及絕望,只想縮成一團進入冬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一點做事情的動力都沒有。

我覺得我變得怕冷了。這也許是我回台灣後,身體自動調節的結果吧。回台灣後,我發現我的體溫很高,天氣一熱我就受不了,身體簡直像是在燃燒似的,但我的身體一直在變。尤其,從東南亞回台灣後,我發現我變得比媽媽更能忍受熱。可惜回美國之後,這樣的身體狀況反而變成缺陷,現在必須再重新適應。

相對的,媽媽的身體對氣溫的感受度就很固定,不管到哪裡,就是這麼怕冷。或許從小一直在不同的緯度之間移動有助於提高體溫自動調節的能力。只是,我重新適應的能力好像也退化了。我越來越能了解為什麼美國老人退休後都喜歡移居到佛羅里達。我自己老年時大概也會搬到比較暖和的地方吧。

From Wikipedia:


English: This map shows the Earth zones with tropical climate.
   Ice cap climate
   Tundra climate
   Boreal climate
   Warm temperate climate
   Subtropical climate
   Tropical climate


看完這張Wikipedia的地圖後我突然發現,我現在位於的美國南方,跟台灣一樣是亞熱帶!哈。平平是亞熱帶,那ㄟ差這麼多?

另外,我接下來要移居的北智利似乎是在溫帶,但就在隔壁、同緯度的巴西卻是熱帶。地球的地理真奇妙。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現在台灣冬天的蚊子比夏天多

從去年九月來台灣到現在,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台灣冬天的蚊子比夏天多很多。七八月的時候,甚至連一蚊子都沒有。我小時候在台灣的時候都沒有這樣,想必是這十多年來全球暖化持續惡化的結果。

果然,上網查了一下,找到這篇文章: 全球暖化 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

在攝氏二十幾度最活躍的蚊子,冬天活動力還比夏天強。「以後可能變成夏天氣溫高到沒有蚊子,冬天反而要點蚊香,」許晃雄搖頭笑說。

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是甚麼時候寫的,但是這位教授口中的"以後",已經到來了...

文章裡面還提到「只要溫度上升一度,蚊子數量就會增加十倍。」超恐怖!

以後世界會變得怎樣呢? 感覺好悲哀。

寫於氣溫攝氏22度、空氣中充滿蚊子的2013年11月26日。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過去這幾天與未來這幾天

一轉眼,竟然又五天沒寫日記了。真的很佩服那些能夠每天都寫日記的人。

來紀錄一下過去這幾天發生的事情:
11/21 (四): 生日,整天待在家看書、上網。下午弟弟打電話來。我們講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晚上和媽媽在家吃麻辣火鍋、看日劇。
11/22 (五): 去台北看茶與咖啡博覽會,吃了很多試吃。傍晚去光華商場找XX,沒找到。晚上去媽媽朋友家住。他們家在士林夜市附近,去那邊逛了逛,又吃了很多東西。從夜市回家途中發現了XX! 心情大好。
11/23 (六): 早上去附近的傳統市場繞一繞,中午開車回家,兩點左右到台中。三點半去拔智齒,傍晚和GH阿姨去吃西班牙海鮮燉飯,接著又去迪卡儂逛逛。晚上看完Legal High。
11/24 (日): 開始整理我的衣服、去京都及回美國的行李、書等等的東西,睡眠不足,嚴重過敏,頭昏腦脹。傍晚去彰化跟YT吃飯,順道看四姑婆。與YT的最後一次見面。晚上做相片書到半夜兩點。
11/25 (一): 今天。早上又錯過Fajr,接近中午才起來。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繼續做相片書,又在網路上看了很多文章。現在是下午2:12,*必須*開始寫書法筆記/練書法。本來今天還想去台中旅遊展的,可惜早上沒能爬起來跟媽媽一起去。

未來這幾天:
11/26 (二): 繼續把該做的事做完。啊啊啊啊~
11/27 (三): 下午兩點看牙醫,晚上上書法。
11/28 (四): 下午兩點多出發到機場,晚上六點多的飛機到大阪。
11/28~12/5 大阪、京都、奈良之旅!
12/6 (五): 回美。

我快瘋了...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最近這幾天看的電影

最近這一個禮拜看了三部電影: 小時代、不能說的秘密、怪獸大學。前兩部在飛機上看,後一部去二輪電影院看。下面是我的感想:

小時代: 在去上海的飛機上看的。畫面很美,但內容較空洞。感覺它會帶給一些比較天真幼稚的年輕人不切實際的幻想,有點推崇拜金主義的嫌疑。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裡面主要的角色大部分都是台灣人這點,為什麼明明是大陸的電影卻請台灣的演員呢? 而且在他們之中,有的演員刻意改變自己的口音,有的卻完全沒有試著這麼做。這樣不會有點奇怪嗎?

不能說的秘密: 很少看台灣的電影,可以算是這幾年來第一次看。覺得周杰倫演得很生硬,但桂綸鎂演得還不錯,有感動到。畫面挺懷舊,就像淡水附近的感覺。最後拆除建築物的特效有點爛。裡面的次要女角笑的時候有點像金泰熙。

怪獸大學: 很好笑。有很多美國文化的東西在裡面,像是兄弟會甚麼的。大眼怪樂觀積極的個性,不認輸又用功的態度,值得學習。唯一讓我覺得有點不自在的是大眼怪只有一隻眼睛這件事。或許我陰謀論方面的文章看太多了。

晚上睡不著,一邊被蚊子咬,一邊無聊地寫著~

正義是甚麼

寫於11/20

自從X姓女子落寞之後,我們已經很久沒看日劇了。一直保存到現在還沒看的只有一部Legal High。我和媽媽前天開始看,我們都覺得很好看。

昨天看完了第四回有觀日照權的那集。接近結尾,有這樣的一個對話:

古美門: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黛: 為了正義。
古美門: 正義?
黛: 我當律師事為了守護正義。
古美門: 零分。
黛: 你知道你在做甚麼嗎? 揭開人的傷口,逼人看自己不願看的東西,這樣究竟救得了誰?
古美門: 跟我來。
你看,這是這條街區土木業的老店。這位是寺田工務店的寺田朋子女士。她丈夫死於工作中的事故。扶養著上初中的孩子,獨自一人守護著工務店和工作人員們,由於不幸的經營困難而面臨倒閉。但是,殘存的一絲希望,就是接下了島津地產的承包工程,是她丈夫曾經的至交好友島津社長伸出的援手,說是就是這種街邊的小工務店在支撐著這個國家的發展。一旦島津地產陷入危機,她恐怕就要自縊而死了。你所做的事就是在至她於死地。
(唉呀! 累死了!
老公,回來了呀?
喔,我回來了。
聽說今天很順利呢。
還好)
黛: 咦? 老公? 咦? 他是誰?
古美門: 她先生吧!
黛: 那死去的是誰?
古美門: 我的創作。
黛: 創作?
古美門: 全部都是我現編的,我才不了解這家店。
黛: 您這唱的是哪一齣?
古美門: 聽了我剛才的話,你怎麼想的?
黛: 甚麼怎麼想。
古美門: 你是想要幫助島津地產吧?
黛: 我是這麼想的,但這不是你的謊言嗎?
古美門: 但是,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說不定真正存在著寺田工務店,不是嗎? 你口中所謂的正義,只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已。不過是憐憫每次出現在眼前的可憐之人。
黛: 可是,如果你否定這種行為的話,那麼正義又在哪裡?
古美門: 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會知道那種東西。你就認為正義只存在於特攝英雄劇和中(?)吧。為自己委託人的利益全身而戰,我們律師能做的只有這個。也不應該去做越份的事,明白了嗎? 晨間劇女主。

我覺得古美門說得很對: 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知道正義是甚麼? 能夠替一件糾紛作出絕對公正的審判,前提之一就是要知道所有相關的資訊。但如果不是神,怎麼能夠知道所有的事情? 又怎麼能夠知道你是否守護了正義? 我們常常在喊的"正義",是否只是片面的資訊在我們內心激起的一種無知的、沒有根據的情感?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是否只能在現有的人造法律下盡力而為,找出最多的證據,同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善惡觀念)? 

我對shariah不甚了解,所以就不在這裡多談了,但基本上我認為神權政治不太可能實現,最明顯的原因是不可能一個國家的所有人都是同一個宗教虔誠的信徒,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墮落的潛力太可怕了。除非是神自己掌權,不然只要有人參與其中,所謂的神權政治幾乎不可避免的會變成一個人或一群人掌控的專制政治。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快要23歲了

從13歲左右開始寫日記到現在,我一直都會在每一年自己生日的前幾天寫一篇感嘆歲月匆匆流去的感文,到現在也已經十年了,但老實說,現在的我,對年齡已經有點麻痺了。

還記得小時候,從八歲變成九歲的生日或甚麼時候,覺得那是很重要的節日。可能那時候活在世上的時間短,所以每一年都意義重大。現在,都已經二十好幾了,過了好多次生日,就覺得沒甚麼,而且19歲的感覺跟23的感覺真的差不了多少。原來當大人的感覺跟小孩差不多,只是多了被逼著做很多事情的無奈感,並少了很多對事物的新鮮有趣感。

對於又增長了一歲,唯一較具體的的想法是悲觀的: 做為人類,我的生育能力及智力的巔峰期已經(快)過了。真悲哀,還沒對人類有甚麼貢獻,也還沒結婚生子,我的巔峰時期就快過了。或許我這一兩年的目標應該是,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如果可能的話結婚生子,但是我的心智成熟度卻沒辦法跟上這個目標。

嗯,接下來就不是22歲,而是23歲了。一年又這樣過了,我再次感嘆,時間過得真快。

BTW,你知道為什麼越老時間過得越快嗎?
因為我們總以自己人生的長度去衡量時間的長度。
請這樣想: 人生的1/23過得比人生的1/8還快,不是嗎?
而人生的65/1,感覺起來,一定又過得比人生的1/23還快。

換句話說:
八歲的時候,一年對我們來說是人生的1/8。
24歲的時候,一年對我們來說是人生的1/24。而三年才是人生的1/8。
也就是說,一個八歲的人對於"一年:的觀感,跟一個24歲的人對"三年"的觀感是一樣的。
而一個24歲的人對"一年"的觀感,和一個八歲的人對"四個月"的觀感是一樣的。
對於一個24歲的人來說,過了一年,就好像是他八歲的時候過了四個月的感覺一樣。
可是八歲的時候,過了一年的感覺,明明就跟24歲時感覺得三年一樣漫長。
於是那個人作出了結論: 越老,時間感覺過得越快。

大學對我的意義

很多人問我,我做甚麼? 我大學讀甚麼? 我總會稍微不好意思的說,我現在做國外貿易,大學讀法語和認知科學("類似心理學" 我總是這樣說,但其實我在認知科學裡面的專業是哲學)。為什麼不好意思? 因為第一,我的主修不太"有用"。第二,我所學的與我的職業完全沒有關連。對方對我的專業可能不會說甚麼,但他可能會說,你應該再繼續朝心理學那個方向發展的,似乎覺得我走偏了,好像你大學讀甚麼,你這輩子就該做哪一方面的工作。

其實這種建議讓我壓力很大,因為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我真正的想法,那就是,大學對我的人生來說不是扮演 "職業學校"的角色。它對我來說是一個我人生中很特別的時期,一個知性文化的大環境,在那裡,我所接觸到的一切幫助我認識自己、塑造自己對世界獨特的看法、讓我了解世界之大及學習的永無止盡,並給我一生永續學習所需的工具及動力。大學對我的意義是既複雜又個人化的。

大部分的人可能是把大學當做職業學校的,把讀大學當成一種金錢的投資。其實這種看法很合理,我一直以來或多或少也都抱持著類似的看法。高中的時候,覺得人生的規劃就是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甚至到了大四即將畢業之際,還是這麼想的,也因此充滿了自卑感及對未來的強烈不確定感 ("我當初為什麼不選一個比較實際的專業呢? 例如電腦工程之類的?")。

但是在畢業之後的這一年半期間,我經歷了許多事情,成長的同時,自卑感也減輕了許多。這主要是因為我了解到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大學對每個大學畢業生來說也都具有不同的意義,只要我自己覺得在大學有收穫就好了,不需要去在意別人想甚麼,或者報紙說讀哪個科系出來多沒用。

雖然在大學時期選修了許多課程,例如人類學、語言學、國際關係、哲學等等,而且花了很多時間在讀自己有興趣的課外書,都是和賺錢毫不相干的,但是在過去這一年半內,我越來越能夠感受到我讀的那些東西對我精神方面的影響。可能我很多書裡細節都忘了,但是我當時的那種好奇心,及寫論文、做研究時找資料、思考問題、整合資訊、做總結的精神,一直到現在都伴隨著我,只是我現在不寫論文,而是對人生做探討。不管我做甚麼職業,我很慶幸自己一輩子都能這樣做,過著我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人生。

至於我是不是要繼續朝認知科學方面發展,我的態度是否定的。當初會選讀認知科學,是因為我的興趣太廣,而它包含了最廣的知識範圍(心理學、神經科學、電腦科學、語言學、哲學),最能夠滿足我當時的需求。現在,我認為我應該深入研究一個主題。其實我大概知道我想研究甚麼,但是我現在還沒準備好回去讀研究所,因為第一,我覺得我還需要做更多個人的研究,確定並縮小那個主題。第二,我沒有錢。第三,我沒有信心。其實我不知道離開了學校這麼久,要如何申請研究所。推薦信甚麼的,要怎麼辦? 想起來就非常麻煩。

現在來說,我想要先享受一下自由,那久違了的自由!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日記是甚麼?

剛剛寫完了大陸書局那篇,突然覺得那好像不太算是日記?

在dictionary.com查了diary一詞,定義是這樣的 "a daily record, usually private, especially of the writer's own experiences, observations, feelings,attitudes, etc."

日記: 一個通常私人的日常記錄,記錄寫作者自己的經歷、觀察、感受、態度等等。

我記錄的是自己親身的經歷、觀察、感受等等沒錯,但如果我記錄的不是"今天"發生的事情,這樣我還算是在寫日記嗎? 如果不算的話,那我是不是應該改一下部落格的名稱?

感到疑惑中。

---------------------------------------

2013/11/20 SubhanAllah,每次我有甚麼疑惑,Allah總是很快地就給了我解答。昨天讀了雷抒雁的訪蘇日記,它的前言寫道: "日記,當然有急促、記事、甚至寄帳的弊端,缺乏細緻從容的描寫和冷靜深刻的分析。但是,它保持了原態、鮮活、真實、未事雕琢。"  這就是日記和一般文章的不同。按照這種分類,我最近寫的東西其實不太算是日記。但就算不是日記又如何呢? 開始在這裡寫日記,我的初衷只是為了練習寫中文。寫的東西是不是有關當天發生的事,其實無所謂。

我愛大陸的書局

自從辭掉工作之後,我不斷地旅行,在這一兩個月內去了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牙,上個禮拜又去了大陸(上海),前天才回到台灣。其實我11/28又要去京都,但是我不敢跟別人說,因為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台灣人其實不流行自助旅行,如果我說我去了這麼多國家,大家會覺得我不是很有錢,就是那種很西式外向的人,而與我產生距離感,但那會是一場誤會。另外,我感覺大家一定也會有這樣子的觀感,那就是我只想遊玩,不想工作。這點就沒錯了,我實際上真的不想工作,但在我們現在社會的價值觀下,這是種很不負責任的想法,所以我不敢告訴別人我去了哪裡旅行,現在又要去哪裡。

為自己的旅行解釋了這麼多,代表我其實還是挺在意別人的想法的,而只有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才會如此在意別人的想法。我應該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重點是,我最近去了很多地方,體驗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我打算未來這幾個月將我在旅行途中注意到的各種人事物,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寫下來。因為我才剛從大陸回來,我想就先從大陸的書店寫起。

這次去上海,是我第一次去大陸。上海是大陸最繁華的都市,她可能沒辦法代表整個大陸,但我想她代表了大陸最進步前衛的一面。這次的旅行,我學到了很多關於大陸和大陸人的是情,也讓我想要更加了解對岸的同胞;我發現我真的對大陸了解得很少。

而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印象,有很多是正面的,也有一些是負面的,但總的來說,還是正面的。關於上海的種種,我想還是留到其他篇幅吧。在這裡想談論的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印象,那就是的上海書店賣的書的質量之高。

從自己的背景說起吧。我很喜歡書。比起很多人,我書看得其實不算特別多,也不算在某方面研究得特別深,但是我熱愛知識,我想這是受到我父母及伊斯蘭教的影響。在任何城市裡,我最喜歡的地方都是圖書館和當地的二手書店。每次到了圖書館或是書店,我總有一種微微興奮的感覺,好像我是個考古學家,挖掘著知識的拼圖片,不知道會有甚麼發現。

在台灣,我也很喜歡到書店去,但是台灣的書店卻不會帶給我興奮的感覺。我觀察到,台灣的書店走的不是氣質路線(誠品),就是實用路線(諾貝爾、金石堂等)。誠品展示出來的書大多是一些歐美或日本的小說、暢銷書,或是旅遊、設計或藝文方面的書,而諾貝爾之類的書店就是養生保健、瘦身美容、商業/職場、大眾化的心理/社會/經濟學的書甚麼的。

這些我都覺得很好,這些種類的書我也都會看,但是我通常都不會買。這些書的共通點是,他們都是比較時尚的東西。這些書大家都會看,也會討論,但都是暫時性的。如果仔細地去讀它們,你會發現裡面的思想(如果有的話)都是以前的書就談論過的。

我覺得這類流行性的書不值得買。我認為值得買的書,是真的能夠帶給你知識的。不是資訊,而是知識。包含著突破性思想的書,會讓你累積的資訊昇華成知識,而不只是單純地給你更多的資訊。這類書多半是較學術性或理論性的,或者是經典,那種比較古老的書。我在台灣的書店很少看到這樣的書,在美國的書店其實也很少,但是大學的圖書館就很多。

剛畢業的時候,我住意到這種情況,曾經想過,是不是出了學校,大家就不喜歡看這樣的書呢? 而這就是為甚麼這類的書比較沒有市場? 我感到失望,甚至開始計畫以後一定要住在一個大學城,好隨時去大學圖書館借我想看的書。但是當我第一次走進了大陸的書店(福州路上的大眾書局),我感到非常非常地興奮且充滿希望,因為放眼望去,我看到的書全部都是那種紮紮實實,真的能帶給人知識的那種書。我還在結帳櫃檯看到我現在正在讀的How to Read a Book的中文譯本。原來世界上還存在這這樣的書店! :D

當時,我真的很高興,但同時也感到矛盾。台灣和美國的民主社會雖然是一個很好的系統,但卻有很多副作用,例如閱讀物的膚淺化。畢竟大部分的人喜歡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東西。

開始翻閱這些書的同時,我還發現了一件事情: 大陸的書簡直是便宜到爆! 我想平均來講大約是台灣價格的三分之一或更少。很多書都是台幣100元以下。怎麼那麼不公平? 後面幾天,又陸續發現了好幾家以斤計價的書店。我的天阿? 書竟然可以這樣賣。福州路對我來說簡直是天堂。

可惜,我帶了一個很小的行李箱,而且因為有兩個旅遊的同伴,不敢花太多時間逛書店,所以沒買很多書。因為太便宜,基本上是看到甚麼有興趣又便宜的書就拿。下次去,一定要帶一個大一點的行李箱!

唯一的遺憾: 書都是簡體字的。雖然看得懂,但還是正體字看得順眼!

記錄一下我買的書:

歷史/哲學: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
史記 (司馬遷)
多面中國人 (麥高溫/張程譯)
智利史 (約翰  L. 雷克特/郝名瑋譯)
菊與刀 (魯斯‧本尼迪克特)
藝妓的故事 (宮竹正)
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何懷宏譯)

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
衣裝密語 (鄧啟耀)
行為與進化 (李難)
語言與心智 (B.B. 科列索夫/楊明天譯)
大學生讀甚麼 (李天英等)

小說類: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天方夜譚 (中國致公出版社)
半生緣 (張愛玲)
伽利略的苦惱 (東野圭吾/袁斌譯)

散文類:
文明之旅 (余秋雨)
智者的憂思 (雷抒雁)

論文:
美的根源 (朱存明)
方言與俗語研究 (溫端政)

伊斯蘭相關:
伊斯蘭教小辭典 (金宜久)
伊斯蘭哲學 (沙宗平)
伊斯蘭教育與科學 (周國梨)

工具書:
德語語音 (沈立宏)

--------------------------------------

11/21 補充: 台灣與大陸書籍形式上,除了字體簡繁的不同之外,還有以下的不同:
1) 台灣的書大多是直式的,從右讀到左;大陸全部都是橫式的,從左讀到右。
2) 台灣的書在封面會做比較多花樣;大陸的書的設計比較簡單。
3) 台灣的書在封底會寫書的大意;大陸的書封底大多是空白的。
4) 台灣的書封面或作者簡介的地方喜歡放作者的照片;大陸的書上從沒看過。
5) 大陸的書會把從外語翻過來的書的作者的國籍寫在原作者的名字後面(書脊 & 封面);台灣的不會。

大致上是這樣。如果有想到甚麼再加上去。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我決定重新開始寫日記

已經太久沒更新了,連回來這裡都感覺有點不好意思。一直有想繼續寫日記的念頭,卻一直覺得"現在"不是一個好時機,這就是典型拖延症(procrastination)的徵狀吧。

但是我不能再拖了。過去這幾個月,我又經歷了很多事情,有了很多感觸,如果再不記錄下來,恐怕又都忘了,留下來的只是一些感性的回憶,而不是理性上的真正了解。

剛開始想寫日記時,是想要每天都寫一點的。為了彌補過去這幾個月來的空白,我可能會每天寫超過一篇,insha'Allah。目前還沒有計畫要先寫甚麼,可能就是想到甚麼就寫甚麼吧。就是一些以前曾經想到但是沒寫下來分析的東西。

當然,我會盡量寫中文。小學畢業後就到了美國,一直以來都用英文,讓我有種錯覺,那就是用英文寫作比用中文寫作更能夠清楚表達(任何)想法,但那就只是個錯覺。或許對我來說,用英文真的能夠讓我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客觀來說,中文跟英文一樣,都是人類已經用了很久,一樣好用的語言。更何況,我自己身為中國人,如果不能用母語來表達自己就太悲哀了。

總之,這是給我想像的讀者的一個宣告: 我要重新開始寫日記。

11/21 補充: 對語言的熟悉度(詞彙、句型等),是一個人是否能以這個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我熟悉英語勝於中文,我當然會覺得使用英語比使用中文更能清楚地表達我的意思。我自己目前不確定的是,我到底對哪一種語言比較熟悉? 一方面,中文是我的母語,另一方面,我自從初中以來,就受英語教育。我數東西時,脫口而出的是中文,與家人也是說中文最自然。但思考比較學術性的東西的時候,或者自己自言自語的時候,或者自己在禱告的時候,就不自覺地使用英語。本來不是這樣的。我希望我的中文能夠更好。

2013年4月5日 星期五

外在與內心的世界

我在這邊寫的日記 一向只描述外在的世界
偶爾記錄我對外在事件的感受 但直到上一篇日記
不曾將自己的內心暴露 因為那是有一點恐怖的事
不過為了延續我流水帳的風格 還是寫一下這兩個月發生了甚麼事吧
畢竟好不容易都來到這裡了

二月份:
過年 去台南&嘉義
還滿開心的 但是就如我所預期的
我被迫以我破碎的中文"解釋"我為何要信伊斯蘭教
我講得很激動 也很破碎 以痛苦的方式說明
就算被譏笑為恐怖分子 擁有低層次的思想
我強迫自己傳遞可蘭經裡的訊息 就算只有一句也好
就算沒有人聽也罷
不說那些了 哈
除夕搭高鐵去台南 隔天吃早餐 去公園 去百貨公司 晚上吃年夜飯
回到家 唱卡拉OK 玩牌 我並沒有參與
隔天去高雄 一樣去百貨公司 傍晚去某藝術中心 去飯店吃晚餐
胃痛 去買給外公外婆的伴手禮 與店老闆娘聊天
初二 代替媽媽回娘家 與外公外婆 & 表哥表妹吃飯
睡午覺 看電視 跟外婆去逛百貨公司
晚上跟表哥表妹吃飯 晚上與外公外婆&貓去公園散步
然後跟外婆聊天聊到很晚 八卦又令人傷心的事情
 去J家 見到她爸媽&男友 吃午餐 下午聊天
聊我的尷尬個性 because i'm just self-absorbed like that
一起去爬山 傍晚在山頂上吃晚餐 感覺很好
山上空氣很好 讓人心曠神怡
初四 搭區間車緩慢地回到家 然後墮落了兩天 看韓劇
周末去找GH&SL阿姨. 媽媽的人緣真好~
後來 跟媽媽一起與YC阿姨見面 決定去智利

三月:
漫長的一個月 沒甚麼值得一提的
網路家教的工作變得繁忙 公司工作越來越沉悶
我萌生了當soho族的念頭
開始改造家裡 實施了很多projects
讓我還滿開心的
荃確定今年暑假要來台灣
我要出暑假作業給他 並協助他寫college application essays
是個重大責任
迷上種花 雖然完全還是個外行人
去花市買了十幾株盆栽
從親朋好友那邊移植了不同植物
想要讓陽台充滿綠意
還有 在這漫長的一個月 日劇店長被抓了

四月:
去掃墓 其實是三月的事
但是清明節假期是現在 所以就把掃墓這項活動歸類到四月
伊斯蘭教是不允許祭拜祖先這種事的 那叫做shirk
但是可以幫祖先禱告 而那就是我做的
昨天去了嘉義 又見到外公外婆 他們的氣色不錯
我們去義大利餐廳吃晚餐 義大利麵可無限續點
很興奮但是只能吃下兩盤
晚上 用英文與RB阿姨的老公交談 發現我英文退步很多
好多字想不起來 所以談吐膚淺
頭疼 回家後直接到床上躺著
早上10點才起床 又錯過fajr
今天 與小學同學&老師見面喝下午茶
滿開心的 覺得很酷
明天還會跟YT去老師女兒打工的店吃午餐
她好像有事情要跟我說..
我覺得她好像一直隱瞞了某種情緒
某種自卑的感覺 強顏歡笑
是嗎 是你胡思亂想 還是我胡思亂想 >

逃避

感覺自己最近這幾個月來一直在逃避
不管是現在這個工作也好,不再更新這個部落格也好
我一直在逃避,或者應該說壓抑著心裡的某個想法
我已經厭倦這種感覺了 隱藏自己真正想法的感覺
懷疑自己,保護性地輕視自己,然後將自己埋得越來越深
難道做真正的自己,是那麼羞恥的事情嗎?
我到底是怎麼想的?

寫這個動作,強迫我以邏輯性地方式闡述我的想法
而先有proposition, 才能有argument 
有argument才知道最後的結論是甚麼
那我就寫下來吧

我當初會回台灣 是因為我爸爸強烈反對我去阿拉伯語文學校
而我沒有堅持己見,其實也是因為我對這件事感到遲疑
我感到遲疑,是因為那些學生與老師,對伊斯蘭教的想法與我的有出入
但是我不想也不太敢去面對我們之間的差異
所以就怪爸爸 說因為他讓我不能去那間學校
那時 我感到迷惘
媽媽給了我一個選擇: 回台灣工作
我本來就對自己沒有信心 我並不覺得我在美國能夠找到工作
但是我在台灣 或許可能因為英文比較好而找到工作
又可以跟媽媽一起住 所以我作出了這個選擇
但是當我決定到台灣的那一刻 我已經離我的理想越來越遠
我的理想 是搞清楚真相
研究我相信存在著真理的這本書
我無法忍受這種混沌的感覺 這樣子的人生 只能以渾渾噩噩來形容
但是我又太軟弱 沒有勇氣追尋我要的人生

或許這份工作要讓我了解到的是
沒有熱情 沒有理想 放棄自我的人生 是多麼痛苦
跟想法上完全沒有交集的人一起共事
是需要多麼地強迫自己 強顏歡笑 忍氣吞聲
最後只能疲憊地藉由物質來填充自己空虛的人生

我覺得我不能就這樣浪費自己的生命
就算所有人 包括我最親密的家人與朋友
都會因此離我而去
我不能就這樣放棄這唯一的人生
只為了迎合別人 當一個能被這個社會所接受的人
我想要研究 就算我不夠聰明

可是 這還不是全部
我到底還壓抑著甚麼呢?
我的心裡好沉重 被壓得快喘不過氣
或許是 我那孤僻的個性吧?
總覺得 很厭倦生活在這麼複雜的世界裡
想要在山上獨居
傍晚 在看不清細節的人行道上走著
好像感覺不到自己 忘了我是誰
是男的 女的
怎麼會在這裡
為什麼會看到這樣的景色
讓我感到平靜 微微的愉悅

現在 也只能這樣了
是吧
還是我要像連續劇裡的主角一樣
義無反顧地朝自己的夢想前進
那畢竟只是虛構的情節

我只好繼續祈禱
軟弱的自己 有一天能鼓起勇氣
但在那之前 我似乎只能在霧中 躍向那塊看得見的踏腳石
以畏縮、逃避的方式 沒有選擇地 不斷往前走

這就是我目前的結論吧

2013年2月3日 星期日

最近

經我唯一的讀者提醒 我發覺我的確太久沒更新這個blog了!
其實平常還滿多想法的 很想把它們寫成文章
但我就是這樣  只要一段時間沒做甚麼事 就自暴自棄再也不想做了
減肥也是一樣 反正都是一陣一陣的 三分鐘熱度
我真的應該改掉這個缺點

上一次寫是12/9了阿 已經快兩個月了
當然 每天都有一些小事發生 但是有印象的不多

去101跨年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12/31那天 我跟媽媽一大早就跑去台北信義區 101附近的停車場
是的 我們準備晚上在那邊看跨年煙火! 還把車子後面佈置成可以睡覺的地方
本來是想說看完之後 先在那兒睡一會兒 避過塞車
不過後來還是一看完就走了 一方面是因為停車費太貴 另一方面是車子實在不怎麼舒服
停好車後 我們就搭捷運到淡水老街逛了逛 吃了超多小吃!
然後下午三點左右回到停車場 休息了一陣子
五點左右 101開始點燈 寫著一些幼稚的詞跟表情符號 老實說 還滿丟臉的
七點後 人潮開始變多 我們走到有101附近的大樓complex 進去了一些百貨公司&誠品
還去美食街吃了非常難吃的石鍋拌飯 (超不道地)
最後 11點左右 我們回到停車場等著看煙火 那時候停車場已經停滿車了
但是還是離人潮太遠了 人家在倒數 我們也沒聽到 101大樓上面也沒顯示數字
人家說到7, 6, 5, 4,... 的時候我才聽到 數到0之後 竟然毫無動靜
過了兩秒 才有一搓煙火歪斜的從大樓的一面射出去
還好 再來比較好一點 媽媽有錄下來 我下次可以把影片上載到這邊
但是老實說 沒有我們想像的壯觀! 而且太短了

公司尾牙
上上個禮拜六 我跟我媽媽參加了公司的尾牙
我們公司的員工 是分散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個地方
我們老闆又是台南人 所以決定在台南辦尾牙
一大早 台北的同事就坐遊覽車到台中 台中同事上車 再開到台南
一整個早上都在坐車 有些人有唱卡拉OK
其中一個德國人的同事 竟然唱了好幾首中文老歌 讓我很驚訝
中午吃飯+摸彩 我跟幾個RD的人 & 老闆在慈濟當委員的妹妹同桌吃素食
跟她聊了一些關於宗教的事情 我說雖然我是穆斯林
但是我很欣賞佛教徒的善心&包容心
摸彩的部分 我只抽中了600元的紅包
下午去坐竹筏觀賞紅樹林 全程只有30分鐘 感覺有點簡陋
後來我就先跟媽媽離開了 到安平老街逛逛 晚上去叔叔家
本來打算拜訪一下就走 可是最後還是住在那裏了
跟我的表姊妹已經超過三年沒見 感覺挺生疏的...
不過 那天是阿嬤的忌日 而我和媽媽那天晚上剛好就睡在阿嬤床上
覺得還滿不思議的 也突然很想念阿嬤
晚上&隔天早上 我們看了很久沒看的日本綜藝節目
還看了全能住宅改造王!(現在叫做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 很興奮
後來這兩個禮拜 還到youtube上看了好多集


最近這幾個月 但尤其是這幾天 心情很不好
工作上因為我的錯誤 現在幾乎每個人都討厭我
我真的不知道 為什麼事情會變成這樣
現在一想到工作 就會有種極大的壓迫感
這種感覺 有點讓我想到日劇"女王教室"裡面 那個小女孩被全班排擠的情形
但是不可否認的 一直以來 我自己也犯下了很多錯誤 而我也挺後悔
只是現在 這樣子的同事關係已經無可挽救 就算可以 我也不想花那個力氣
只想趕快 盡快脫離這個環境

雖然完全還不確定 但是我有可能會到智利去工作
希望是一個純樸的小鎮 單純的人 乾淨的環境
如果媽媽也可以一起去 那我就別無所求了
自從在巴黎發生了這麼多事情、
現在在台灣 又在公司待得這麼不愉快之後 我就深深的覺得
我不適合跟都市人相處 人際關係實在太複雜了
我沒有力氣 也沒有時間虛偽  只想要與真誠的人相處
但是 這樣的想法實際嗎? 或許 這就是所謂的 社會的大染缸
到哪裡都一樣, 這就是社會 ?
為什麼 人 一定要搞得這麼複雜?
為什麼 在"真心"的層面上溝通 那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