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學三年級時我們曾經考過智力測驗,考完後老師跟我爸媽說我是班上女生分數最高的,我後來也知道了。但是我們班上只有七個女生,而且大部分都會欺負我,比她們那種人聰明實在沒甚麼了不起 的。但爸爸媽媽好像從那時就覺得我很聰明,而老師則覺得我是聰明不用功,考試成績才沒有別人好。
七年級來美國之後,我非但沒有覺得自己很聰明,反而覺得自己很笨。我常常幻想著跟美國人換腦袋,這樣我就會說英文了。唯一覺得自己比較聰明的時候是數學課,我在9年級之前幾乎不曾study,可是這個優勢隨著上高中之後也漸漸消失了。
高中四年,我仍然一直覺得自己很笨。十年級的時候,world history一個5-paragraph essay,別人一個小時就寫好了,我要寫五個小時。十一年級U.S. History考試要考文章,我求老師在考試之前給我題目,這樣我才可以先寫好、背起來,考試的時候再寫出來。十二年級物理課,我因為沒準備好不敢去考試而翹課,老師說她很擔心我以後上大學要怎麼辦。
然而爸爸媽媽還是一直覺得我很聰明,我也一直很在意這點,並努力想要表現得很聰明。十年級時我去參加背pi比賽,背了300多位數(但是只得了第三名)。十一年級開始在網路上學魔術方塊,說穿了那也是用背的。或許我的記憶力滿好的(這也幫助我學習很多語言),可是那不代表我很聰明。
上大學之後,我更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聰明其實是一個很相對性的形容詞。如果週遭的人有一半都比你聰明,那妳就是一個普通人。我在大學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普通人,我甚至覺得自己應該比大部分的人都笨。
大學畢業之後,到台灣工作,更讓我覺得自己白目、笨手笨腳。種種"眉角"我完全弄不清楚。到智利工作,我對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繼續往下降。雖然工作能力和智力不見得成正比,但在我的內心它們是有關係的。
而從頭到尾,爸爸媽媽一直覺得我很聰明,我在他們面前也盡可能表現自己多聰明。但是內心深處,我知道自己其實並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好。
去年年底回到美國,對我的自信來說是一個轉捩點。細節就不說了(改天再寫),這一年來我越來越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之前我都太專注於我的缺點,而看不見我的優點。而看見自己的優點帶給我自信。我了解到自己的智力可能是slightly above average,但光這個不能定義我這個人是誰。比智力更重要的traits還有自制力、行動力、同情心、對人情世故的了解等等。
雖然每次爸爸媽媽稱讚我頭腦好的的時候,我都會很高興,但是我希望他們可以不要再作此稱讚了。並不是因為我不認為自己聰明,而是因為我意識到一個人的聰明與否實在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他的人格。爸爸每一次稱讚我頭腦好,其實都只會讓我感覺驕傲、重視智力勝於努力。這樣對我也不是很好。
不管我是否聰明,我希望自己能夠慢慢蛻變成一個成熟、有智慧的大人,並運用自己的能力讓世界變得更好。
我非常贊同H. Gardner 多元智能論,人有各種的智力,並非單一種測驗可以評量所有的智力。IQ智商是其中之一,而且IQ跟學業表現沒有「絕對成正比」的關係啊!〈而且我們廣用的魏氏智力測驗也非專為台灣人設計...〉
回覆刪除另外我也想要提工作眉角,那需要跟人相處〈工讀、反省......〉得來的,因為那是一種默契吧!無法用列點一一寫出。〈有點像面帶微笑跟他人打招呼、遇到其他單位的可以寒暄一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