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現在台灣冬天的蚊子比夏天多

從去年九月來台灣到現在,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台灣冬天的蚊子比夏天多很多。七八月的時候,甚至連一蚊子都沒有。我小時候在台灣的時候都沒有這樣,想必是這十多年來全球暖化持續惡化的結果。

果然,上網查了一下,找到這篇文章: 全球暖化 台灣不願面對的真相

在攝氏二十幾度最活躍的蚊子,冬天活動力還比夏天強。「以後可能變成夏天氣溫高到沒有蚊子,冬天反而要點蚊香,」許晃雄搖頭笑說。

我不知道這篇文章是甚麼時候寫的,但是這位教授口中的"以後",已經到來了...

文章裡面還提到「只要溫度上升一度,蚊子數量就會增加十倍。」超恐怖!

以後世界會變得怎樣呢? 感覺好悲哀。

寫於氣溫攝氏22度、空氣中充滿蚊子的2013年11月26日。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過去這幾天與未來這幾天

一轉眼,竟然又五天沒寫日記了。真的很佩服那些能夠每天都寫日記的人。

來紀錄一下過去這幾天發生的事情:
11/21 (四): 生日,整天待在家看書、上網。下午弟弟打電話來。我們講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晚上和媽媽在家吃麻辣火鍋、看日劇。
11/22 (五): 去台北看茶與咖啡博覽會,吃了很多試吃。傍晚去光華商場找XX,沒找到。晚上去媽媽朋友家住。他們家在士林夜市附近,去那邊逛了逛,又吃了很多東西。從夜市回家途中發現了XX! 心情大好。
11/23 (六): 早上去附近的傳統市場繞一繞,中午開車回家,兩點左右到台中。三點半去拔智齒,傍晚和GH阿姨去吃西班牙海鮮燉飯,接著又去迪卡儂逛逛。晚上看完Legal High。
11/24 (日): 開始整理我的衣服、去京都及回美國的行李、書等等的東西,睡眠不足,嚴重過敏,頭昏腦脹。傍晚去彰化跟YT吃飯,順道看四姑婆。與YT的最後一次見面。晚上做相片書到半夜兩點。
11/25 (一): 今天。早上又錯過Fajr,接近中午才起來。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繼續做相片書,又在網路上看了很多文章。現在是下午2:12,*必須*開始寫書法筆記/練書法。本來今天還想去台中旅遊展的,可惜早上沒能爬起來跟媽媽一起去。

未來這幾天:
11/26 (二): 繼續把該做的事做完。啊啊啊啊~
11/27 (三): 下午兩點看牙醫,晚上上書法。
11/28 (四): 下午兩點多出發到機場,晚上六點多的飛機到大阪。
11/28~12/5 大阪、京都、奈良之旅!
12/6 (五): 回美。

我快瘋了...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最近這幾天看的電影

最近這一個禮拜看了三部電影: 小時代、不能說的秘密、怪獸大學。前兩部在飛機上看,後一部去二輪電影院看。下面是我的感想:

小時代: 在去上海的飛機上看的。畫面很美,但內容較空洞。感覺它會帶給一些比較天真幼稚的年輕人不切實際的幻想,有點推崇拜金主義的嫌疑。我比較感興趣的是裡面主要的角色大部分都是台灣人這點,為什麼明明是大陸的電影卻請台灣的演員呢? 而且在他們之中,有的演員刻意改變自己的口音,有的卻完全沒有試著這麼做。這樣不會有點奇怪嗎?

不能說的秘密: 很少看台灣的電影,可以算是這幾年來第一次看。覺得周杰倫演得很生硬,但桂綸鎂演得還不錯,有感動到。畫面挺懷舊,就像淡水附近的感覺。最後拆除建築物的特效有點爛。裡面的次要女角笑的時候有點像金泰熙。

怪獸大學: 很好笑。有很多美國文化的東西在裡面,像是兄弟會甚麼的。大眼怪樂觀積極的個性,不認輸又用功的態度,值得學習。唯一讓我覺得有點不自在的是大眼怪只有一隻眼睛這件事。或許我陰謀論方面的文章看太多了。

晚上睡不著,一邊被蚊子咬,一邊無聊地寫著~

正義是甚麼

寫於11/20

自從X姓女子落寞之後,我們已經很久沒看日劇了。一直保存到現在還沒看的只有一部Legal High。我和媽媽前天開始看,我們都覺得很好看。

昨天看完了第四回有觀日照權的那集。接近結尾,有這樣的一個對話:

古美門: 你為什麼要這麼做?
黛: 為了正義。
古美門: 正義?
黛: 我當律師事為了守護正義。
古美門: 零分。
黛: 你知道你在做甚麼嗎? 揭開人的傷口,逼人看自己不願看的東西,這樣究竟救得了誰?
古美門: 跟我來。
你看,這是這條街區土木業的老店。這位是寺田工務店的寺田朋子女士。她丈夫死於工作中的事故。扶養著上初中的孩子,獨自一人守護著工務店和工作人員們,由於不幸的經營困難而面臨倒閉。但是,殘存的一絲希望,就是接下了島津地產的承包工程,是她丈夫曾經的至交好友島津社長伸出的援手,說是就是這種街邊的小工務店在支撐著這個國家的發展。一旦島津地產陷入危機,她恐怕就要自縊而死了。你所做的事就是在至她於死地。
(唉呀! 累死了!
老公,回來了呀?
喔,我回來了。
聽說今天很順利呢。
還好)
黛: 咦? 老公? 咦? 他是誰?
古美門: 她先生吧!
黛: 那死去的是誰?
古美門: 我的創作。
黛: 創作?
古美門: 全部都是我現編的,我才不了解這家店。
黛: 您這唱的是哪一齣?
古美門: 聽了我剛才的話,你怎麼想的?
黛: 甚麼怎麼想。
古美門: 你是想要幫助島津地產吧?
黛: 我是這麼想的,但這不是你的謊言嗎?
古美門: 但是,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說不定真正存在著寺田工務店,不是嗎? 你口中所謂的正義,只是居高臨下的同情而已。不過是憐憫每次出現在眼前的可憐之人。
黛: 可是,如果你否定這種行為的話,那麼正義又在哪裡?
古美門: 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會知道那種東西。你就認為正義只存在於特攝英雄劇和中(?)吧。為自己委託人的利益全身而戰,我們律師能做的只有這個。也不應該去做越份的事,明白了嗎? 晨間劇女主。

我覺得古美門說得很對: 我們又不是神,怎麼可能知道正義是甚麼? 能夠替一件糾紛作出絕對公正的審判,前提之一就是要知道所有相關的資訊。但如果不是神,怎麼能夠知道所有的事情? 又怎麼能夠知道你是否守護了正義? 我們常常在喊的"正義",是否只是片面的資訊在我們內心激起的一種無知的、沒有根據的情感?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們是否只能在現有的人造法律下盡力而為,找出最多的證據,同時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善惡觀念)? 

我對shariah不甚了解,所以就不在這裡多談了,但基本上我認為神權政治不太可能實現,最明顯的原因是不可能一個國家的所有人都是同一個宗教虔誠的信徒,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墮落的潛力太可怕了。除非是神自己掌權,不然只要有人參與其中,所謂的神權政治幾乎不可避免的會變成一個人或一群人掌控的專制政治。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快要23歲了

從13歲左右開始寫日記到現在,我一直都會在每一年自己生日的前幾天寫一篇感嘆歲月匆匆流去的感文,到現在也已經十年了,但老實說,現在的我,對年齡已經有點麻痺了。

還記得小時候,從八歲變成九歲的生日或甚麼時候,覺得那是很重要的節日。可能那時候活在世上的時間短,所以每一年都意義重大。現在,都已經二十好幾了,過了好多次生日,就覺得沒甚麼,而且19歲的感覺跟23的感覺真的差不了多少。原來當大人的感覺跟小孩差不多,只是多了被逼著做很多事情的無奈感,並少了很多對事物的新鮮有趣感。

對於又增長了一歲,唯一較具體的的想法是悲觀的: 做為人類,我的生育能力及智力的巔峰期已經(快)過了。真悲哀,還沒對人類有甚麼貢獻,也還沒結婚生子,我的巔峰時期就快過了。或許我這一兩年的目標應該是,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如果可能的話結婚生子,但是我的心智成熟度卻沒辦法跟上這個目標。

嗯,接下來就不是22歲,而是23歲了。一年又這樣過了,我再次感嘆,時間過得真快。

BTW,你知道為什麼越老時間過得越快嗎?
因為我們總以自己人生的長度去衡量時間的長度。
請這樣想: 人生的1/23過得比人生的1/8還快,不是嗎?
而人生的65/1,感覺起來,一定又過得比人生的1/23還快。

換句話說:
八歲的時候,一年對我們來說是人生的1/8。
24歲的時候,一年對我們來說是人生的1/24。而三年才是人生的1/8。
也就是說,一個八歲的人對於"一年:的觀感,跟一個24歲的人對"三年"的觀感是一樣的。
而一個24歲的人對"一年"的觀感,和一個八歲的人對"四個月"的觀感是一樣的。
對於一個24歲的人來說,過了一年,就好像是他八歲的時候過了四個月的感覺一樣。
可是八歲的時候,過了一年的感覺,明明就跟24歲時感覺得三年一樣漫長。
於是那個人作出了結論: 越老,時間感覺過得越快。

大學對我的意義

很多人問我,我做甚麼? 我大學讀甚麼? 我總會稍微不好意思的說,我現在做國外貿易,大學讀法語和認知科學("類似心理學" 我總是這樣說,但其實我在認知科學裡面的專業是哲學)。為什麼不好意思? 因為第一,我的主修不太"有用"。第二,我所學的與我的職業完全沒有關連。對方對我的專業可能不會說甚麼,但他可能會說,你應該再繼續朝心理學那個方向發展的,似乎覺得我走偏了,好像你大學讀甚麼,你這輩子就該做哪一方面的工作。

其實這種建議讓我壓力很大,因為我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我真正的想法,那就是,大學對我的人生來說不是扮演 "職業學校"的角色。它對我來說是一個我人生中很特別的時期,一個知性文化的大環境,在那裡,我所接觸到的一切幫助我認識自己、塑造自己對世界獨特的看法、讓我了解世界之大及學習的永無止盡,並給我一生永續學習所需的工具及動力。大學對我的意義是既複雜又個人化的。

大部分的人可能是把大學當做職業學校的,把讀大學當成一種金錢的投資。其實這種看法很合理,我一直以來或多或少也都抱持著類似的看法。高中的時候,覺得人生的規劃就是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甚至到了大四即將畢業之際,還是這麼想的,也因此充滿了自卑感及對未來的強烈不確定感 ("我當初為什麼不選一個比較實際的專業呢? 例如電腦工程之類的?")。

但是在畢業之後的這一年半期間,我經歷了許多事情,成長的同時,自卑感也減輕了許多。這主要是因為我了解到每個人的人生都不一樣,大學對每個大學畢業生來說也都具有不同的意義,只要我自己覺得在大學有收穫就好了,不需要去在意別人想甚麼,或者報紙說讀哪個科系出來多沒用。

雖然在大學時期選修了許多課程,例如人類學、語言學、國際關係、哲學等等,而且花了很多時間在讀自己有興趣的課外書,都是和賺錢毫不相干的,但是在過去這一年半內,我越來越能夠感受到我讀的那些東西對我精神方面的影響。可能我很多書裡細節都忘了,但是我當時的那種好奇心,及寫論文、做研究時找資料、思考問題、整合資訊、做總結的精神,一直到現在都伴隨著我,只是我現在不寫論文,而是對人生做探討。不管我做甚麼職業,我很慶幸自己一輩子都能這樣做,過著我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人生。

至於我是不是要繼續朝認知科學方面發展,我的態度是否定的。當初會選讀認知科學,是因為我的興趣太廣,而它包含了最廣的知識範圍(心理學、神經科學、電腦科學、語言學、哲學),最能夠滿足我當時的需求。現在,我認為我應該深入研究一個主題。其實我大概知道我想研究甚麼,但是我現在還沒準備好回去讀研究所,因為第一,我覺得我還需要做更多個人的研究,確定並縮小那個主題。第二,我沒有錢。第三,我沒有信心。其實我不知道離開了學校這麼久,要如何申請研究所。推薦信甚麼的,要怎麼辦? 想起來就非常麻煩。

現在來說,我想要先享受一下自由,那久違了的自由!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日記是甚麼?

剛剛寫完了大陸書局那篇,突然覺得那好像不太算是日記?

在dictionary.com查了diary一詞,定義是這樣的 "a daily record, usually private, especially of the writer's own experiences, observations, feelings,attitudes, etc."

日記: 一個通常私人的日常記錄,記錄寫作者自己的經歷、觀察、感受、態度等等。

我記錄的是自己親身的經歷、觀察、感受等等沒錯,但如果我記錄的不是"今天"發生的事情,這樣我還算是在寫日記嗎? 如果不算的話,那我是不是應該改一下部落格的名稱?

感到疑惑中。

---------------------------------------

2013/11/20 SubhanAllah,每次我有甚麼疑惑,Allah總是很快地就給了我解答。昨天讀了雷抒雁的訪蘇日記,它的前言寫道: "日記,當然有急促、記事、甚至寄帳的弊端,缺乏細緻從容的描寫和冷靜深刻的分析。但是,它保持了原態、鮮活、真實、未事雕琢。"  這就是日記和一般文章的不同。按照這種分類,我最近寫的東西其實不太算是日記。但就算不是日記又如何呢? 開始在這裡寫日記,我的初衷只是為了練習寫中文。寫的東西是不是有關當天發生的事,其實無所謂。

我愛大陸的書局

自從辭掉工作之後,我不斷地旅行,在這一兩個月內去了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牙,上個禮拜又去了大陸(上海),前天才回到台灣。其實我11/28又要去京都,但是我不敢跟別人說,因為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台灣人其實不流行自助旅行,如果我說我去了這麼多國家,大家會覺得我不是很有錢,就是那種很西式外向的人,而與我產生距離感,但那會是一場誤會。另外,我感覺大家一定也會有這樣子的觀感,那就是我只想遊玩,不想工作。這點就沒錯了,我實際上真的不想工作,但在我們現在社會的價值觀下,這是種很不負責任的想法,所以我不敢告訴別人我去了哪裡旅行,現在又要去哪裡。

為自己的旅行解釋了這麼多,代表我其實還是挺在意別人的想法的,而只有對自己不夠自信的人,才會如此在意別人的想法。我應該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重點是,我最近去了很多地方,體驗了很多不同的文化。我打算未來這幾個月將我在旅行途中注意到的各種人事物,及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寫下來。因為我才剛從大陸回來,我想就先從大陸的書店寫起。

這次去上海,是我第一次去大陸。上海是大陸最繁華的都市,她可能沒辦法代表整個大陸,但我想她代表了大陸最進步前衛的一面。這次的旅行,我學到了很多關於大陸和大陸人的是情,也讓我想要更加了解對岸的同胞;我發現我真的對大陸了解得很少。

而我對上海這座城市的印象,有很多是正面的,也有一些是負面的,但總的來說,還是正面的。關於上海的種種,我想還是留到其他篇幅吧。在這裡想談論的是一個非常正面的印象,那就是的上海書店賣的書的質量之高。

從自己的背景說起吧。我很喜歡書。比起很多人,我書看得其實不算特別多,也不算在某方面研究得特別深,但是我熱愛知識,我想這是受到我父母及伊斯蘭教的影響。在任何城市裡,我最喜歡的地方都是圖書館和當地的二手書店。每次到了圖書館或是書店,我總有一種微微興奮的感覺,好像我是個考古學家,挖掘著知識的拼圖片,不知道會有甚麼發現。

在台灣,我也很喜歡到書店去,但是台灣的書店卻不會帶給我興奮的感覺。我觀察到,台灣的書店走的不是氣質路線(誠品),就是實用路線(諾貝爾、金石堂等)。誠品展示出來的書大多是一些歐美或日本的小說、暢銷書,或是旅遊、設計或藝文方面的書,而諾貝爾之類的書店就是養生保健、瘦身美容、商業/職場、大眾化的心理/社會/經濟學的書甚麼的。

這些我都覺得很好,這些種類的書我也都會看,但是我通常都不會買。這些書的共通點是,他們都是比較時尚的東西。這些書大家都會看,也會討論,但都是暫時性的。如果仔細地去讀它們,你會發現裡面的思想(如果有的話)都是以前的書就談論過的。

我覺得這類流行性的書不值得買。我認為值得買的書,是真的能夠帶給你知識的。不是資訊,而是知識。包含著突破性思想的書,會讓你累積的資訊昇華成知識,而不只是單純地給你更多的資訊。這類書多半是較學術性或理論性的,或者是經典,那種比較古老的書。我在台灣的書店很少看到這樣的書,在美國的書店其實也很少,但是大學的圖書館就很多。

剛畢業的時候,我住意到這種情況,曾經想過,是不是出了學校,大家就不喜歡看這樣的書呢? 而這就是為甚麼這類的書比較沒有市場? 我感到失望,甚至開始計畫以後一定要住在一個大學城,好隨時去大學圖書館借我想看的書。但是當我第一次走進了大陸的書店(福州路上的大眾書局),我感到非常非常地興奮且充滿希望,因為放眼望去,我看到的書全部都是那種紮紮實實,真的能帶給人知識的那種書。我還在結帳櫃檯看到我現在正在讀的How to Read a Book的中文譯本。原來世界上還存在這這樣的書店! :D

當時,我真的很高興,但同時也感到矛盾。台灣和美國的民主社會雖然是一個很好的系統,但卻有很多副作用,例如閱讀物的膚淺化。畢竟大部分的人喜歡的東西,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東西。

開始翻閱這些書的同時,我還發現了一件事情: 大陸的書簡直是便宜到爆! 我想平均來講大約是台灣價格的三分之一或更少。很多書都是台幣100元以下。怎麼那麼不公平? 後面幾天,又陸續發現了好幾家以斤計價的書店。我的天阿? 書竟然可以這樣賣。福州路對我來說簡直是天堂。

可惜,我帶了一個很小的行李箱,而且因為有兩個旅遊的同伴,不敢花太多時間逛書店,所以沒買很多書。因為太便宜,基本上是看到甚麼有興趣又便宜的書就拿。下次去,一定要帶一個大一點的行李箱!

唯一的遺憾: 書都是簡體字的。雖然看得懂,但還是正體字看得順眼!

記錄一下我買的書:

歷史/哲學:
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
史記 (司馬遷)
多面中國人 (麥高溫/張程譯)
智利史 (約翰  L. 雷克特/郝名瑋譯)
菊與刀 (魯斯‧本尼迪克特)
藝妓的故事 (宮竹正)
沉思錄 (馬可‧奧勒留/何懷宏譯)

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
衣裝密語 (鄧啟耀)
行為與進化 (李難)
語言與心智 (B.B. 科列索夫/楊明天譯)
大學生讀甚麼 (李天英等)

小說類:
穆斯林的葬禮 (霍達)
天方夜譚 (中國致公出版社)
半生緣 (張愛玲)
伽利略的苦惱 (東野圭吾/袁斌譯)

散文類:
文明之旅 (余秋雨)
智者的憂思 (雷抒雁)

論文:
美的根源 (朱存明)
方言與俗語研究 (溫端政)

伊斯蘭相關:
伊斯蘭教小辭典 (金宜久)
伊斯蘭哲學 (沙宗平)
伊斯蘭教育與科學 (周國梨)

工具書:
德語語音 (沈立宏)

--------------------------------------

11/21 補充: 台灣與大陸書籍形式上,除了字體簡繁的不同之外,還有以下的不同:
1) 台灣的書大多是直式的,從右讀到左;大陸全部都是橫式的,從左讀到右。
2) 台灣的書在封面會做比較多花樣;大陸的書的設計比較簡單。
3) 台灣的書在封底會寫書的大意;大陸的書封底大多是空白的。
4) 台灣的書封面或作者簡介的地方喜歡放作者的照片;大陸的書上從沒看過。
5) 大陸的書會把從外語翻過來的書的作者的國籍寫在原作者的名字後面(書脊 & 封面);台灣的不會。

大致上是這樣。如果有想到甚麼再加上去。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我決定重新開始寫日記

已經太久沒更新了,連回來這裡都感覺有點不好意思。一直有想繼續寫日記的念頭,卻一直覺得"現在"不是一個好時機,這就是典型拖延症(procrastination)的徵狀吧。

但是我不能再拖了。過去這幾個月,我又經歷了很多事情,有了很多感觸,如果再不記錄下來,恐怕又都忘了,留下來的只是一些感性的回憶,而不是理性上的真正了解。

剛開始想寫日記時,是想要每天都寫一點的。為了彌補過去這幾個月來的空白,我可能會每天寫超過一篇,insha'Allah。目前還沒有計畫要先寫甚麼,可能就是想到甚麼就寫甚麼吧。就是一些以前曾經想到但是沒寫下來分析的東西。

當然,我會盡量寫中文。小學畢業後就到了美國,一直以來都用英文,讓我有種錯覺,那就是用英文寫作比用中文寫作更能夠清楚表達(任何)想法,但那就只是個錯覺。或許對我來說,用英文真的能夠讓我更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是客觀來說,中文跟英文一樣,都是人類已經用了很久,一樣好用的語言。更何況,我自己身為中國人,如果不能用母語來表達自己就太悲哀了。

總之,這是給我想像的讀者的一個宣告: 我要重新開始寫日記。

11/21 補充: 對語言的熟悉度(詞彙、句型等),是一個人是否能以這個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必要條件之一。如果我熟悉英語勝於中文,我當然會覺得使用英語比使用中文更能清楚地表達我的意思。我自己目前不確定的是,我到底對哪一種語言比較熟悉? 一方面,中文是我的母語,另一方面,我自從初中以來,就受英語教育。我數東西時,脫口而出的是中文,與家人也是說中文最自然。但思考比較學術性的東西的時候,或者自己自言自語的時候,或者自己在禱告的時候,就不自覺地使用英語。本來不是這樣的。我希望我的中文能夠更好。